超70000家云服务企业成立不到一年,云服务爆发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近21.8万家云计算相关企业当中,超3成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这一年,云计算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实际上云服务产业此前十年都在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成为重要转接点。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使得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求旺盛,从而使得云服务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据艾瑞咨询《2021上半年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市场追踪》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持续增长,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为1620亿元,同比增长38.3%。从营收贡献来看,市场经营仍以云资源为主,公有云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结构呈现“哑铃”形,中国云服务市场势头正好。
对比中美云服务发展差距
中国仍需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中国云服务市场从2007年开始起步,处于一个疯狂增长的阶段。2015年中国云市场规模只有450亿元,发展至今,仅2021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1620亿元,翻了三倍不止。在2021年,中国云计算跻身全球第四,可见中国云服务市场发展是十分有潜力和生命力的。
但即便发展到现在,中国云行业相距美国头部企业仍有多年的差距。
一是中国云计算投入远低于美国。
早年间,中国企业需求未被激发,在云计算方面的投入,中国要远远低于美国,同一阶段美国有差不多200家企业在云计算领域,而中国却只有很少数的平台,也就是咱们熟悉的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头部企业。
二是在技术层面,除了代码和数据,中国也有多项“卡脖子”技术需要突破。
在云计算的基础技术方面,包括服务器虚拟化、网络技术(SDN)、存储技术、分布式计算和平台等核心技术基本都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上,且头部企业基本都有5至7年的技术积累。
在中国,产品开发多数是在美国开源软件基础上修改使用,或是产品引入销售,包装后形成解决方案。近年来,虽有BAT巨头等公司在大力研发,创业公司也在努力研究,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云计算公司还是太少,积累依然不足,很难形成主导性的产业链。
现阶段云服务赛道需求旺盛
中国云服务格局进一步集中
大方向上,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再次强调“新基建”,意味着“新基建”已经上升到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作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提供各行业纵深发展的新动力,加快行业数字化进程,期间,云计算也凭借技术、产业以及政策红利,走出一条超越移动互联网的路径。
云计算行业基本由上游硬件服务商、中上游IDC服务商,中游云服务商、下游软件服务商组成;按照服务的类型区分,云计算可以分为基础设备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三类。IaaS一般而言可以解决企业“上云”的基本要求,但“上云”之后利用数据创造价值,关键还要依靠PaaS和SaaS服务。
IaaS基础设备即服务,是基础层。在这一层,通过虚拟化、动态化将IT基础资源(计算、网络、存储)聚合形成资源池。终端用户(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计算资源,运行自己的业务系统。
PaaS是平台即服务,是在IaaS之上的中间层。这一层除了提供基础计算能力,还具备了业务的开发运行环境,提供包括应用代码、SDK、操作系统以及API在内的IT组件,供个人开发者和企业将相应功能模块嵌入软件或硬件,以提高开发效率。
SaaS是软件即服务,是最顶层。SaaS软件是“拿来即用”的,不需要用户安装,软件升级与维护也无须终端用户参与。同时,它还是按需使用的软件,终端用户可根据项目、使用时间等需要自由订阅,如市场上ERP、OA、CRM、SCRM等各类数字化工具,都是SaaS软件。
从市场格局来看,上中游基本稳定,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在2021上半年中国IaaS公有云市场和中国IaaS+PaaS公有云市场处在三甲位置,市场格局进一步集中。从类型来看,在智能化、国产化、全球化三大战略机遇叠加之下,SaaS领域最为火爆。未来,整合碎片化数据、管理流程为一体将成为SaaS发展趋势,在垂直行业积累一定客户的SaaS企业更有机会发掘供应链上的机会,中国云服务也将迎来新的丰收年。
多云需求刺激新技术发展
中国云服务未来可期
在公有云层面,各类SaaS企业的云应用产品加快推陈出新步伐,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带动对公有云资源的消耗;其次,各行业用户在引入SaaS应用后,陆续从上至下引入基础云服务,以更好地适配顶层应用,以数字化工具辅助业务创新。
此外,云厂商也通过创新云部署模式(如推进分布式云建设),升级云基础设施(构建智慧数据中心、移动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等策略,扩大公有云服务边界和服务能力。
未来,云计算赛道用户及厂商相互赋能发展,公有云底座地位的不断巩固,中国云服务将迎来一大波新增长。据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为1235亿元,同比增速为48.8%,占整体云市场规模的76.2%。
云厂商需聚集培养可持续竞争力
乘“云”而上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深化,企业上云转为精耕细作,云服务厂商的竞争策略也需紧跟行业变化升级。
云厂商间的技术能力和云资源/云能力的产品各有千秋,但云市场的竞争重点已从云“计算”的竞争,转为云“服务”的竞争。传统行业云用户业务规模和业务内容更庞杂,云建设周期更长,需要云服务厂商对其行业特征、业务特性理解更深刻,在技术输出的同时,以更专业和持续的服务能力,满足用户从上云规划、落地部署、到后期运维、业务升级的全周期需求。
云厂商应聚焦数据安全,通过国内权威机构可信云认证。在企业出海的趋势下,用户全球区域数据处理需求倍增,加上在使用云服务的过程中,很多用户会因为误操作导致数据受损,中毒、宕机、数据泄露等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导致客户更多地关注安全问题。为此,云厂商更应重视自身产品和环境的安全、稳定性,主动响应用户需求,满足用户全球区域数据处理的需要,同时加大工程师服务的必要,做到秒级响应,7×24小时服务,并通过国内权威机构可信云认证的审查和考验。
结语
从国际形式看,在ToB领域,领先优势一旦被确定,最少会保持5-10年,但这并不代表不可超越。中国作为云服务行业的后来者,其市场规模和技术潜力远超国外,随着国内云厂商的不断提升,政府、行业和用户共同解决制约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未来中国云服务将从底层技术架构到上层服务模式双向赋能产业数智化发展,中国云服务也将提速发展,高度进阶!
- 推荐阅读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 再次入选“2022年全球首席营销官(中国区)五十强”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 再次入选“2022年全球首席营销官(中国区)五十强”
聚通达荣获“2022年度优秀会员单位”荣誉称号
聚通达荣获“2022年度优秀会员单位”荣誉称号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入选《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科技创新案例精选(2022)》机构领军人物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入选《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科技创新案例精选(2022)》机构领军人物
【大事件】2022(第五届)行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峰会成功举办! 聚通达荣获“2022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2022(第五届)行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峰会成功举办! 聚通达荣获“2022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大事件】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应以满足需求作为出发点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应以满足需求作为出发点
聚通达通过2021年度第二批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广告主协会在京成功召开2022年“中国品牌日”专题座谈会
“2023年全球首席营销官(中国区)”候选人推选活动
南通市政府领导莅临聚通达考察交流 旨在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考察交流
聚通达齐聚交流 朝阳五支部召开“数字经济与文创建设”
聚通达齐聚交流 朝阳五支部召开“数字经济与文创建设”
南通市政府领导莅临聚通达考察交流 旨在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南通市政府领导莅临聚通达考察交流 旨在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发展